“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通辽市乡村旅游发展研究

发展乡村旅游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 对促进民族地区乡村的振兴与繁荣有重要意义。通辽市位于内蒙古旅游资源丰富的东部地区和科尔沁文化的中心地区, 不仅有草原、沙漠、森林等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 同时还是我国蒙古族集中度最高的区域, 具有浓厚民族文化底蕴, 具备发展乡村旅游的优良条件。据此, 分析通辽市乡村旅游现状及存在问题, 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战略的目标任务, 对乡村振兴战略做出的全方位部署。旅游业作为乡村振兴的主要动力产业之一, 是与“乡村宜居”最为兼容的产业, 也是将乡村生态资源转化成经济来源的首位产业。通辽市是全国蒙古族聚居人数最多的区域, 属农牧业结合地域, 自然景观优美, 乡村民俗风情浓厚多彩,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和实施, 为通辽市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作为连接城市和乡村的纽带, 乡村旅游对于加快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及城乡统筹发展也有着重要意义。在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大背景下, 通辽市乡村旅游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1 通辽市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1.1 乡村旅游发展区域背景
通辽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部, 是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和东北地区西部最大的交通枢纽城市, 也是环渤海经济圈和东北经济区的重要枢纽城市, 为乡村旅游的发挥在那提供有利的交通条件和市场条件。同时, 通辽市地处科尔沁草原腹地和科尔沁文化中心, 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特色鲜明的民族人文旅游资源。这些宝贵的旅游资源为乡村旅游的开发奠定了基础。
 
近年来, 随着通辽市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 以旅游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发展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占总体经济比重逐年增加, 2017年第三产业比重达42.4%, 旅游业发展势头良好, 2017年全年旅游总收入159.81亿元, 国内旅游收入158.33亿元, 接待国内外旅游者644.85万人次。接待国内旅游人数642.8万人次, 接待入境旅游者2.67万人次。截至2018年6月通辽市获得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1个、特色景观旅游名镇3个、特色小镇2个、国家级重点镇15个、美丽宜居村庄1个、传统村落1个、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示范村1个;获得自治区级历史文化名镇3个、特色景观旅游名镇3个、自治区级重点镇31个、美丽宜居小镇4个、美丽宜居村庄5个。
 
2018年8月, 新通高铁将与在建的京沈高铁相连接, 汇入东北地区乃至全国高铁网。建成通车后, 通辽到沈阳的时间缩短到1.5小时左右, 到北京缩短到3.5小时左右, 对促进通辽市旅游业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给游客提供了更好的交通可进入性, 大大缩短了旅游距离, 也将为通辽带来更广阔的市场和更多的游客。
 
1.2 乡村旅游发展概况
通辽市位于内蒙古东部地区, 总面积5.95万平方公里, 下辖8个旗 (区、市、县) 科尔沁区、霍林郭勒市、开鲁县、科尔沁左翼中旗、科尔沁左翼后旗、奈曼旗、扎鲁特旗、库伦旗, 市政府所在地为科尔沁区。全市总人口312.87万人, 其中农村人口160.94万人, 占总人口的51.43%。通辽市属农牧业结合区域, 旅游资源类型丰富, 民族特色鲜明历史文化底蕴深厚, 具有发展乡村旅游得天独厚的条件。近年来通辽市非常重视乡村旅游, 按照发展乡村振兴战略总体要求, 把发展以“农家乐”、“牧家乐”、“渔家乐”等多种类型的特色乡村旅游作为实现乡村产业兴旺、农民生活富裕的重要内容和途径之一。在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的背景下, 通辽市乡村旅游发展迅速。截至2017年底, 通辽市共有乡村旅游接待户100余家, 其中星级乡村旅游接待户23家, 包括五星级接待户3家, 四星级接待户7家, 三星级接待户5家;休闲农牧业与乡村牧区旅游示范点8家。
 
1.3 乡村旅游发展特点
通辽市乡村旅游产品以农牧业观光、水果采摘、花卉种植观赏、农家乐、牧家乐、渔家乐、节庆活动等为主, 开发了采摘、垂钓、乡村美食、民族文化体验等产品。通辽市乡村旅游受资源要素和交通条件影响较大。乡村旅游热点一般集中在资源禀赋较高的地带, 或是城市周边交通条件较好、离城镇较近的地区。从乡村旅游产品空间分布看, 科尔沁区为市政府所在地, 城市居民较多、交通便利, 农家乐和乡村旅游景区数量明显领先于其他市县。其他乡村旅游资源主要集中在303、304国道沿线, 沿线景点较为分散, 距离过长, 交通成本较大, 发展相对落后, 但霍林郭勒市、库伦旗、科左后旗、扎鲁特旗、奈曼旗等市县利用重点景区和特色资源的带动辐射作用, 乡村旅游也有一定程度的发展。
 
2 通辽市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
2.1 旅游产品同质性现象严重
通辽市乡村发展迅速, 越来越多的采摘园、农家乐、牧家乐、渔家乐纷纷涌现, 但是缺少特色旅游产品, 旅游活动单一, 服务项目千篇一律, 乡村旅游产品同质性现象严重。原本提出“吃在农家、住在农家、参与农家活动, 体验乡村生活”也未能完全做到, 大部分游客“乐”的内容不外乎是吃饭、垂钓等常规活动, 而且大部分游客只是吃一餐饭就离开了, 缺乏体验式的乡村旅游产品。相关部门管理部门对当地传统民俗文化内涵缺乏深入了解, 没有对当地民俗文化给予相应的资源宣传;各旅游企业以内蒙古标志性的草原、沙漠旅游产品作为各主要宣传和开发产品, 对当地乡村旅游资源认识不足、开发深度不够, 因此各旗县乡村产品同质性现象严重。
 
2.2 乡村旅游人才匮乏
通辽市乡村旅游的专业人才匮乏, 特别是乡村旅游管理人才和素质较高的服务人员。通辽市乡村旅游发展迅速, 但是相关专业的管理人员少之又少, 管理水平不高;为旅游者提供服务的大多留守的妇女或老人, 真正受过专业知识培训学习的非常少, 因此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差强人意。各农户或牧民主要工作仅是接待游客, 很少通过互联网等途径宣传自己的旅游产品, 营销意识淡薄。以上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乡村旅游的迅速发展。
 
2.3 外来文化冲击严重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 民族地区的自然村落和传统村落不断减少, 随着这些村落的消失, 其村落文化、村落景观也随之消失。且大多数村落处于边缘欠发达地区, 是城市劳务输出的主要来源, 村民外出务工的现象普遍, 尤其是年轻人受城市文化和生活方式影响, 不愿回农村, 大部分在外地务工, 家里只有老人和孩子。牧区受外来文化冲击较为严重, 由于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牧民定居、城镇化建设等政策的引导, 牧民们开始定居, 从而出现了“嘎查” (汉语意为“行政村”) , 因此改变了传统的游牧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 一些传统的习俗、仪式、节庆活动不断简化, 少数民族特有的民族服饰、语言被年轻一代所抛弃, 而一些传统的宗教信仰文化和仪式也因年轻人的外出, 缺乏支撑而取消或消失。
 
2.4 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乡村的基础设施与游客在旅游中的需求息息相关, 由于基础设施不完善所带来的交通、通讯、卫生等方面的问题, 导致许多乡村旅游景点留不住游客、游客重游率低, 制约乡村旅游的发展。近年来通辽市依托科尔沁500公里文化旅游风景大道构建全域旅游的思路, 将乡村旅游作为重点建设和规划项目, 争取资金提升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建设了一批交通、卫生和通讯等基础设施, 但是离“美丽乡村”、“生态宜居”的目标还相去甚远, 也不能满足目前乡村旅游迅速发展的需要。
 
3 通辽市乡村旅游发展对策
3.1 整合产品, 突出特色
通辽市旅游资源类型丰富, 民族文化历史悠久, 各旗县都有各自特色的旅游资源, 因此在开发旅游产品时, 应充分考虑当地文化特色和资源条件, 突出不同的主题。深入挖掘当地民俗和文化特色, 丰富乡村旅游内涵, 开发一系列游客能够参与、体验、感受乡村生活的旅游产品。发展乡村旅游产业, 如休闲农业和乡村度假产业, 带动餐饮住宿、农产品加工、交通运输、建筑和文化等关联产业发展, 多方面增加农牧民收入。
 
3.2 完善机制, 培养人才
完善乡村旅游人才引进政策, 尤其是对城市返乡、回乡创业的人群应进行多重政策鼓励, 加大对民族文化、民俗的宣传力度, 增强民族自豪感, 吸引一批“爱家乡、懂乡村、有文化”的旅游人才, 推动通辽市乡村旅游的长远发展;构建乡村质量体系和标准, 制定完善的发展标准, 并对农牧民从业者进行系统培训, 提高其管理经营水平和服务水平。
 
3.3 有序规划, 合理开发
乡村旅游的有序规划是乡村旅游健康发展的基础, 若规划不当, 则会引起恶性竞争、资源浪费等现象, 不利于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发展。通辽市乡村旅游开发仍以自然资源开发为主, 同质性资源较多, 对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也停留在浅层次, 因此, 需要管理部门进行深入研究、统筹规划, 进行合理、有序的规划和开发。
 
3.4 依托节庆, 带动发展
节庆活动能够有迅速提高旅游地知名度, 有效塑造旅游地形象。通辽市文化旅游资源丰富, 与之相结合的节庆活动也较多, 如“818赛马节”、“大青沟民俗文化旅游节”、“宝古图沙漠旅游节”“金秋采摘节”、“乌旦塔拉国际枫叶节”、“草甘沙漠文化旅游节”等节庆活动的举办, 每年都能吸引大批游客。各旗 (市、区、县) 应结合当地资源特色, 开发或丰富节庆旅游产品, 加大规划和宣传力度, 有力带动乡村旅游和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时, 乡村旅游产品也要依托节庆活动的优势, 不断丰富产品层次和内涵, 做好乡村旅游产品的策划、组织和包装, 把通辽具有民族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纳入旅游整体形象进行宣传, 加强与主流媒体、大型旅行商和旅游电子商务等多种媒体平台合作, 开展专业的旅游产品市场销售和网络营销。
 
3.5 加大投入, 完善设施
加大资金投入, 完善乡村道路交通网络, 在农村道路设置完善的地名、景区和路线指示标志, 在道路路沿线特色的景区设置观景台、停车区等标识。改善农村牧区垃圾、污水、厕所等乡村环卫设施, 改善农村牧区人居环境, 提高农牧民的生活品质。完善住宿、餐饮、娱乐、购物等设施。建立和提升通讯设施等乡村信息服务设施, 以便游客及时了解乡村旅游信息, 提高旅游过程的自主性和便捷性。(作者:屈银莹)

 

上一篇: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福建农业现代化发展探析

下一篇:乡村振兴之“农业生态强”问题研究

在线咨询 400-666-8495